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工作加班,相信是大多设计师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而造成加班的原因有客观因素或者主观因素。客观的原因我们大多很难抵抗,但主观原因上,我们却可以有很多解决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减少无谓的加班。
作为一个在职场上相对较久的设计师,也是从这种过程中走过来的。年轻的时候,单身,多加班倒觉得无所谓,而随着家庭组建还有小孩,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做很多平衡。因此,如何更高效率的工作也成我最近一直在尝试并总结的一个思考。
借助年底的这次机会刚好可以跟大家分享下,也算是给自己做一次总结拓展。在提高效率这件事情上,我大概分成2个方面来看:1.专业向,2.职业向。
专业向
专业向是指我们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的方法,并且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让自己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更加快速有效率,少一些纠结,多一些果断。
这里常常会遇到的痛点大概会有几个:
1.A方案和B方案到底哪个好,圆角好还是方角好;
2.这个模块的规范到底是咋样的,陷入找规范;
3.感觉这个设计不够有感觉,一想就是半天;
……以上仅作为举例,甚至还有更多基于这些问题,
我大概总结了几个点可以用来提高我们效率的方法,也是我日常工作中养成的一些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善用设计规范规范
对于设计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大概有60%的工作内容是可以依据现有的规范进行解决的,而对于规范的熟悉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你在实际设计操作中的效率。因此建议熟读规范,让自己在日常设计中养成胸有成竹的状态,减少“翻书“的习惯。
这里除了熟读规范之外还有2点建议:1.建议参与规范的制定,在制定的过程中熟悉;2.建议在应用的过程中多给予规范制定者合理的优化建议。
1.参与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非常owner的精神,在很多大项目(产品)中,规范系统往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架构,通过参与制定可以让你更直接的了解到很多细节的信息内容。
2.第二点与第一点具有一定的承接作用,当我们熟悉的时候才能更准确的给出合理的建议,如果只是单纯作为一个使用者,往往可能只能提出部分意见,而缺乏深入的解决的办法。
二.多方案设计,提高判断
多方案设计是我从业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的一个习惯,即便这个需求再小,我也会这样去要求自己至少产出AB方案,哪怕是A-1与A-2的差别。多方案的设计更是一个锻炼自己思维的很好设计方法,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可能也是作为设计师最基本的标配习惯。
当然,多方案设计不是为了多而多,而是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个专业上的判断,这里建议做到几个关键点:
1.A、B方案的差异性尽量大一些,提高判断的可能性
2.清楚了解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实现难度等
3.尽量是多角度的进行思考,从中选出可以作为方案的设计
三.了解设计趋势
在信息快速迭代的时代,设计趋势本身的更新也非常之块,今年流行的设计方法到了新的一年可能就过时了,而且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的设计趋势出现,我们可以提前去了解这些设计相关的趋势以备用时只需。
获取趋势的渠道也非常之多,我总结了几个我自己日常比较关注的方法:
1.关注Apple、Google、Facebook这类外国大公司的最新推出产品,从中分析得出一些趋势的苗头;
2.关注国内大厂的分享,例如腾讯、阿里等大厂的相关设计团队的公众号,我们可以从这个渠道被动的了解到许多新的流行趋势;
3.养成日常登录behance、medium、dribbble、Pinterest这类较大的设计相关网站,这些网站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作品更新,特别是behance近几年就是设计趋势的发源地。
四.业余多看
在工作的时间中,我们大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很的设计相关的内容,因此合理管理好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点。多看不是说纯粹的看看浏览,而是在每次的看过程中得到一些启发或者吸收。这方面的几个建议是:
1.利用例如behance、dribbble、Pinterest这类具有储存功能的设计网站,可以利用点赞、保存画板等等的方式保留我们的记忆,方便随时翻阅,这里建议可以进行归类,查阅时也更方便。我日常工作中大多会优先从这里寻找习惯内容。
2.看到兴趣的内容进行扩散性搜寻,增强自己对这方面的了解,例如behance或者dribbble这里的设计师作品系列性会较强,可以多跳转到相关设计师主页进行学习,Pinterest的关联性搜索功能也很强大,相信足够满足我们的需要。
3.关注国内外的一些大号,例如微信公众号、Instagram设计师个人号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关注一些比赛或奖项类的设计号,通常有人会不定时发布一些得奖的设计作品,这样也可以更多维度的补全我们的知识面。
4.向周边学习,多看一些能力较强的同事作品,并找出一些你的疑问点进行请教,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学习。
五.业余多练
作为设计师要做到三分看七分练,不能只停留在看的表面上,我在工作中很多实际的设计案例中应用到的技法大多是业余时间学习锻炼的。
举个简单的案例:我之前还不会动效的设计,那么我必须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学习相关软件和动效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那么当我入门之后我就可以去制作一些动效应用到日常设计中。
这里也有几个我在日常工作中的总结建议:
1.培养自学驱动力很多案例说明,失败不是成功之母,自学才可以成才。培养自学的驱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能力,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适应不断更新迭代的设计趋势变化,让你在说明阶段都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设计师。
2.制定学习计划这个点非常依赖第一点的作用,自驱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计划制定为“长中短”不同时间段。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建议多去发现自己缺点或不足,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去补充自己。
3.储备业余作品,尽可能形成系列在工作中的一些作品往往只是我们能力的一部分,在业余时间我们可以多去做些不同方面的尝试,并且形成自己的系列性作品。这样有几个好处:(1)技能得到锻炼;(2)突破常规思考;(3)独立思考和平衡;(4)多元的呈现自己。
4.养成总结习惯总结是一个挑战自我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亮点与缺点。除此之外,这是一个沉淀提升的过程,可以借助每一次的总结提高自己。并且,我们可以把总结以文章的方式呈现,提高自己的一些影响力。
职业向
职业向是指我们除了设计本身之外的其他工作事情,例如需求沟通、设计交流、项目管理等等。对于这部分的内容也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流程化的习惯来帮助我们去更好的提高相应的效率,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专注到设计本身。
一、集思广益“抱团打怪”
作为设计师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多把自己的设计稿“曝光”出来给组内的同事看,让大家一起来给你“找茬”,集合大家的智慧去解决一些较难的问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纠结。这样还有几个好处:
1.补充思考缺漏,由于经验的缺乏,我们在思考时可能会不够全面,因此,我们可以让组内的同学一起来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这个方法找到自己缺乏思考或者遗漏的点。
2.获得Leader的指导,虽然我们在输出设计稿时都最终需要leader都审核才给到产品同学,但如果我们更加主动一些,提前与leader进行沟通,借助leader的经验以及把控力,这样我们可以更准确的进行设计表达,少走重复修改的弯路(至少在设计上)。
3.协作对齐减少碰撞,一个组内的设计同学做的事情多少都会有一些关联性,提前曝光一些我做的内容,可以让组内同学了解你做的内容,如果遇到一些冲突的模块也可以提前沟通,减少重复输出的浪费。
二.锻炼自我判断,给出建议
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给出几个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给出你作为作者的建议,并且明确说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推荐该方案的原因。
果断的判断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磨练,但建议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对每个方案进行充分思考,清晰制定不同方案之间的优缺点,这样可以从中选出更贴合我们想要的设计方案,并给出合理的建议理由。
2.拆分细节,大多的需求都不是一个单一的小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求,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去拆解一些细节,并且通过拆解细节来达到需求的剖析,这样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才能更加精准的给出对于建议。
三.养成草图习惯,提前沟通关键点
草图是一个很好打破思考壁垒的事情,遇到一些比较复杂或者疑问点较多的需求,我们可以提前绘制一些草图与产品侧进行简要沟通,寻找一些前期的共识,提高我们在中期输出方案的命中率。
这里建议提前沟通以下几点:
1.明确需求的方向,需求的方向是整个沟通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清楚具体的方向或者方向模糊,容易导致我们在设计中表现不准确,从而导致重复修改的可能性出现。
2.建议设计的形式(包括风格、构图等等),通过第一点的沟通之后,可以大概告诉产品同学我们的设计初步想法,并且通过草图的方式来进行呈现。
3.需要突出的关键内容,每个需求都有想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包括文案、角色、物体等等),提前与产品同学沟通关键内容也能大大减少我们来回修改的次数,这样在输出设计时也更加准确有效率。
四.合理沟通,多给自己预留思考空间
我们时常会与产品同学有很长的沟通时间,但最终却没有达成共识,得不到结论。这里我建议是合理的控制沟通的时间,为自己的设计思考预留相应的时间和空间。
分享我自己的几点经验:
1.不陷入细节的讨论,除非真的有必要;
2.有冲突时,输出不同方案寻找第三角色(leader或更高级别的上级)一起沟通;
3.弱化个人情绪,以专业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意见;
4.基础设计问题,遵循现有规范,除非有挑战规范的必要性;
五.提高自己的全局观
我们在日常的需求中大多是零碎的,可能是不同的模块或者先后的版本,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大多需要话费较多的时间去了解来龙去脉,这样会降低我们启动需求的效率。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过程中需要去多了解不同模块的内容呈现或者进度,这样在我们接到需求的时候就可以更全局的去思考每一次的设计,避免重复、沟通脱节的情况出现。
这里有三个建议,可以帮助你在日常中去改善:
1.日常锻炼,在日常中养成需求关联的习惯,关注你做的模块是否会影响别的地方,或者对其他同事做的内容有所影响。
2.需求管理,我们接收需求大多是零碎或者不连贯的,如果没有很好的需求管理习惯,很容易做了A就忘了B,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表格的方式来进行需求管理,记录好每一周的需求内容并且每新起一周在review一下上一周的内容。
3.小组站立会,以站立会的方式面对面进行沟通,让大家彼此了解对应的需求,并且可以发现是否具有交叉的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最后希望通过本次总结可以帮助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多余的加班,多把业余时间用来学习,为继续努力做好实际性的储备。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